top of page

前往北極圈的裝備

  • JORA
  • Jul 23, 2017
  • 8 min read

連睫毛都結凍的概念

其實我沒想過要寫這篇文章,因為我對於分享裝備或是攻略之類的文章非常苦手,

但想想後來還是提供我的經驗給其他即將去極地求生的旅人,

或許是功德一件?!畢竟從小生長在台灣的我們,身上的裝備也是一直不斷的在荷包和實際需求間不斷衡量,

尤其是在炎熱的台灣南部買裝備時,確實頗容易大意,因為無法想像寒冷的程度。

也曾經考慮著:天氣現在這麼熱,有沒有必要買很少穿的衣服鞋子啊?省點錢吧?用現有的湊合一下?

但想到之前隨便穿一雙靴子走在雪地的後果,就是回國後腳拇指失去知覺將近一個月。

還是繼續再與自己的口袋談心....


那麼就跳過我不斷的與自我荷包對話的過程,直接分享下圖我最終決定的裝備。

(是的,我後來傾向還是多花點預算,腳趾沒知覺這件事有對我造成些許的陰影)




對於零下37度究竟是個什麼樣的體感,在出發前是完全無法想像的。

​​

​​圖中所示並非完全是我穿的實品,有些是抓類似的圖片示意

從上圖應該可以很清楚看出,我身上到底藏了多少衣物,

這張圖是針對氣溫已經低於零下30度的狀況,

至於零下20度到零下30度、0度到零下20度要怎麼穿,

最後再說明我的情況。

首先,出發前我們一行人都問過這個問題:

零下10度和零下30度到底有沒有差別?已經很冷時還會更冷嗎?

現在我們都有結論了,"確實有差別,而且差別很明顯"

對我來說,零下20度以上時,

我還不覺得長時間待在戶外手腳會痛,在雪地中仍然可以談笑風生。

低於零下20度尚未到零下30度時,待在戶外開始覺得手腳會冷到失去知覺,

必須要不斷活動,但還在可以忍受範圍。

比零下30度更低時,單純只是在戶外走動而沒有去吹風時,

出門約30分鐘就會開始覺得手腳都處在發痛的狀態,

隨時隨地都很想衝進室內。

若已經低於零下30度,還處在吹風空曠的地方時.....

那是酷寒地獄,手指腳趾只要五分鐘就馬上覺得又腫又痛到似乎要爆炸,

非常擔心自己的手指是否會保不住的地步。

所以對我來說,零下10度和零下30度是有巨大的差異的!!!

 

【上半身裝備】


A.(第一層最貼身穿著、吸汗的刷毛內衣):

我只有買Uniqlo的Heattech刷毛發熱衣穿在最裡面, 一件約台幣590元。


B.(第二層保暖層):

沒有另外買,我就帶了原本就有的古著羊毛毛衣,一件台幣500元。


C.(第三層防風層):

這層我下了血本,從韓國請代購幫我購入NEPA的派克大衣,

約台幣一萬五左右(我不會承認是因為全智賢代言讓我失心瘋...),

但其實回來後發現大面積的衣物或許可以不用花這錢。

這層主要重點就是一定要防風和防水,羽絨衣是最佳選擇,

而且建議選擇連帽的款式,長度就看個人習慣,我習慣中長度的遮屁股。

我朋友們都是去戶外用品店購入他們的外套,五、六千元就有,

據他們當地穿著感想還是可以應付當地氣溫,

所以可以不用像我一樣中了全智賢的美人計。

話雖如此,但也不是隨便買件SUPERDRY羽絨衣就行,

還是要注意羽絨衣的成分(註1)。

一分錢一分貨雖然不是絕對的真理,但肯定是相對的道理。

羽絨衣價差頗大,但我買的機能外套貴雖貴,但確實機能很夠!

外層大口袋又大又多,足以塞進我的手機、MINI IPAD、手電筒、電池等零碎的東西,

手臂處還有指南針,內裡手臂、胸口、肚子處設計很多可以塞暖暖包的暗袋,

出門看極光可以不用帶笨重的包包,必要的東西往外套裝就可以了。

外層就是防風、防寒、防水還防汙,又有收腰設計,看起來不會很臃腫。

穿上外套,我裡面只要穿兩件就夠了。

零下37度還是穩穩的,身體完全不冷,完美通過考驗。

如果是挑不是機能款的外套,或許裡面就多塞幾件還是可以應付,就看自身選擇囉!

但外套記得買大一點才有足夠空間塞衣服。


(註1)我自己歸納了挑選羽絨衣一些重點,羽絨衣從等級高至低分成白鵝絨、灰鵝絨、鴨絨、鵝毛或鴨毛。 一般來說,鴨絨、鵝絨保暖性都很不錯了,再來就是注意含絨量最少要在80%以上、充絨量越高越保暖。我買的外套印象中是白鵝絨、含絨量90%、充絨量約250g。若口袋夠深,可以考慮加拿大的Canada goose (有依氣溫範圍各有相應可選擇的大衣)或是P.J.S,但價錢一件大約都落在台幣3萬左右;如口袋有點深,可以考慮像哥倫比亞或是韓國的牌子,都有不少可以挑選,價位大約四千到一萬左右都有;假使真的真的預算嚴重不足,那就是找件保暖的羽絨衣,外層一定要防風防水,裡面多塞幾件外加暖暖包應該還是可以應付, 像這種大面積的衣物我覺得確實是可以不用投資太多,

索幸我買了這件主要是因為後續還會有打算想去冰島、格陵蘭或是加拿大,不至於穿一次就再也不見天日。但如果我真的打算只去一次這種極冷的地方,應該也是選擇預算低的方式去買。

 

【下半身裝備】

A.(第一層最貼身穿著):

同樣只買Uniqlo的Heattech刷毛發熱內搭褲穿在最裡面,一件約台幣690元左右。


B.(第二層保暖層):

我只帶了一件很久以前在淘寶買的刷毛加絨的厚實褲襪,約台幣100元,這件太值得了,

沒有它我下半身會交代在芬蘭。

C.(第三層防風層):

其實理論上是要穿上防風防水的褲子,例如雪褲之類的。但因為我買了外套整個彈盡援絕,

索性狠了心套件普通的牛仔褲,但是要比較緊身有彈性的那種。

沒想到這樣也可以,下半身穿了三層也成功抵禦零下37度了,但前提是我沒有讓褲子碰水或滾雪。

 

【臉頸】

A.(頸部):

這個就不用花大錢了,一般厚一點的圍巾就可以了,夜市一條新台幣350元解決。


B.(臉部):

這項也不用花太多錢,只是常常大家會忘記要注意鼻子嘴巴的保護,手邊如果有刷毛的口罩,

就可以保護鼻子不會被凍到,導致每張照片都呈現紅鼻子的狀態。

我是買騎單車那種常見的魔術頭巾,旅行中實用性意外的高,而且在從事戶外活動時是可以連同頸部都罩住,遮的範圍比較大。一條大概新台幣300-600左右,唯一後悔的是我應該要買刷毛款的。

 

【頭部】

這項真的不用花太多心力,只要一頂雙層的毛線帽就可以了,路邊隨便新台幣350元都買的到。

重點是最好挑雙層、可以蓋住耳朵的款式。真的不夠力的話,就把羽絨外套的帽子翻上來蓋住就好。

我帶的就是好幾年前夜市隨便買的,沒有特別另外購買。



 

接下來的足部和手部,才是我這次回來認為最應該要投資的項目,而且很重要。

因為這兩個部位都屬於末梢神經,最容易凍傷的部位都是發生在末梢神經。

尤其血液循換不好、平常就容易手腳冰冷的人一定要特別謹慎,不要大意。

我就被同團朋友凍傷發紫的手指嚇壞了,擔心的不得了。

這兩個部分真的要多撥點預算買到足夠保暖的衣物。


【足部】

A.(第一層最貼身穿著):

吸汗的棉襪,這個就自己挑選就好,沒有講究。


B.(第二層保暖層):

這層建議去戶外用品店買羊毛襪,不要省這個錢。一雙大約新台幣300元就有,

我自己忘了買只抓了普通的厚襪子出門,導致在零下37度時,腳趾也出現腫痛的症狀,

當時有想過或許我穿的是羊毛襪的話,痛度可以減少一些我也甘願。


C.(最外層):

最外面建議不要穿一般的鞋子就到極地,真的不是恐嚇。

建議把預算撥給你的腳,買雙防水防滑雪地專用的雪靴。

但不建議花大錢買UGG,那在台灣寒流穿穿可以,極地就別拿來穿了。

至於我自己是選擇加拿大品牌的SOREL,台灣沒有櫃,這雙也不是我為了這次特別買的,

而是以前就趁美國十月底大打折時從AMAZON購入,折合台幣約3500元左右,

這雙開箱時就標榜可以耐到零下32度。

我認為廠商真得非常誠實....(因為超過零下32度我確實覺得腳冷到痛)

之前我穿去日本雪地走動,當時氣溫也不過零下十度左右,確實只要穿普通的襪子就足以應付,

直接插在雪地走也不覺得冷。

在芬蘭,零下30度以上的溫度穿這雙我尚且都覺得足以應付,不至於覺得很冷。

但零下37度....

很抱歉,老實講連SOREL確實也撐不住,但如果有在走動就還好,而且我還有在雙腳把暖暖包夾在A層和B層中間包覆住腳趾,加了暖暖包會舒服一點。

但若在零下37度去湖中心吹風騎哈士奇雪撬,就連我在當地租的鞋子都頂不住腳趾腫痛的感覺啊啊啊!!

我無法提供出更厲害的鞋子名單了。

大家看著辦吧~如果有網友可提供更棒的鞋子品牌,也請不吝惜分享給我。


 


【手部】

A.(第一層最貼身穿著):

老實說,我對手部太輕敵了。這項我只在Uniqlo花390元買了一雙可觸碰螢幕的毛線手套,

但還是必要的,因為這層確保在戶外為了操作細部動作不得不脫手套時,

最少不會讓手部直接裸露在零下30度的氣溫中。

可是如果讓我重買的話,我一定會多花點錢找更保暖的手套。



B.(防風層):

手套外層也一定要是防風防水的,如前述,我太大意了,

只在Uniqlo花590元買了一般防風防水的手套。

再來一次我一定會買到滑雪手套,花幾千元都在所不惜。款式可以選擇連指的,據說保暖性更佳。

只是同團朋友都已經在戶外用品專門店買了老闆推薦可以耐到零下30度的手套了,

但據他們反應還是會手指脹痛啊!氣得他們說要回台灣問老闆到底有沒有實際測試過?

太可怕了!這輩子我都忘不了看到同團友人手指發紫的那一幕!

當天在湖中心吹風體感溫度肯定破零下40度了。


TIP:

我在哈士奇雪撬那天剛好是氣溫最冷的一天,氣手指腫痛到完全沒知覺,

完全感受不到你有手指這件事,當下真的很憂慮該不會要截肢了吧?

後來我真的手指痛到快飆淚了,情急之下把防風層手套脫下,塞進嘴巴裡哈氣,

總算才讓手指從腫痛到毫無知覺到恢復點知覺。後來都把手握拳不斷淪落對著拳頭用力哈氣。

這招在緊急狀態時,可以讓毫無知覺的手指稍微恢復點知覺,真的有用。


以上的裝備,通常我在零度到零下20度間,

下半身通常只需要穿那件B厚實的加絨褲襪下半身就夠了,其他部位照舊。

零下20度到零下30度間,下半身我會穿到A、B兩層。

低於零下30度那就是三層全上。

 

【其他】

1.食物:

除了衣物外,可以從台灣買黑糖薑母茶,塊狀的那種,一杯下肚可以迅速讓發冷的手腳回溫。

當地人都是喝熱可可或熱果汁怯寒,但我個人覺得黑糖薑母效果更好。

本草綱目記載"薑可以除風邪寒熱",我深刻體會了一把。


2.保溫瓶。


3.小白兔暖暖包24小時:

帶了一大包,我這一趟全部都用到乾乾淨淨,能藏的都藏了。


4.隱形眼鏡:

這個倒不是為了要美觀,而是在零下30度的環境帶眼鏡的話,容易在出入室內瞬間鏡片會結霜,

很不方便。而且帶金屬框的鏡框,會有凍傷風險啊~~搞不好眼鏡黏在臉上拔不下來哩。


5.防水的睫毛膏和眼線:

要化妝的女生,切記化妝品要帶防水的啊!零下30度一出門睫毛會結霜,

再走進室內如果睫毛膏不防水...臉上會很精采。已經有看過同團有人眼睛流黑淚的慘狀囉!



另外,這趟我覺得多帶的一樣東西,就是護目鏡。

當初覺得怕會雪盲才帶著,但我忘了芬蘭冬天一天才天亮三個小時,是能在白天看多久的雪反光呢?

不過我倒是應該在搭哈士奇雪撬那天帶去防風的才對...


至於手機品牌嘛,我很意外在半年前買的OPPO R9竟然在極地環境表現得超勇猛。

完全沒有當機,電力也沒有掉太多,在零下37度我都還能正常拍照、錄影和直播,

當初買的時候完全沒想過它有這種抗冷性啊?!我頂多就是把手機放在口袋或是包包內而已。

若想知道自己的手機耐不耐冷,可以考慮把手機丟進冰箱冷凍庫裡半小時看看。

極地就完全是處在一個冷凍庫的感覺(懷疑家裡冰箱冷凍庫有到零下37度嗎?)


再提醒一下,如果要從事戶外活動,例如滑雪、雪地摩托車之類的,當天氣溫如果低於零下30度,

建議還是花錢另外再租裝備,費用大約落在15歐到20歐左右。我們當天要去騎哈士奇雪橇時,

白天溫度已經是零下37度了,結果工作人員看到我們原本的裝備,每一個都覺得我們是不是瘋了??

被他們說到很毛,所以我們當下就決定還是保險起見花錢另外再租、再加穿上去。

感謝上天幸好我們有聽話,當地人的話不要當耳邊風啊~~




Comments


You Might Also Like:
bottom of page